诗词散文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首页 >> 职工文苑
长征印记
作者:樊晓玉        发布时间:2017-09-11        点击率:1036        分享到:
语音播放:


    今年3月份,我带着女儿来到了陕北吴起,应邀参加同学的婚礼。婚礼之后,不免想去四处走走,于是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毛泽东故居。

    3月的吴起,虽有寒意,但走进故居,已是花草欣荣,游客们饶有兴致,我们往前走了一段路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毛主席的雕像,女儿突然撒开我的手,一边跑一边指着那座雕像兴奋的向我喊着:“妈妈,妈妈,毛爷爷、毛爷爷,爸爸这就是您给我讲的那个毛爷爷吗?”我和丈夫惊讶的对视了一下,奥,原来是丈夫床头放着的那本《铁流两万五千里——长征》。或许在孩子看来,主席永远都只停留在气宇轩昂、挥手示意的那一瞬间,可是我知道,主席在到吴起的第一时间,绝不仅仅是挥手示意那么简单,历经了十一个月,红色铁流,滚滚而过两万五千里,在国民党眼中,八万“赤匪”锐减至三万“乞丐军”的中国工农红军,亟需修整的时间和空间,除却张国焘第二方面军,不顾中央命令强行南下的不尽如人意,主席的心情便如他诗中写道的那样: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

    相信对于“长征”,在座的每个人都耳熟能详,无论是从书本中,还是从影视作品当中,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、湘江血战的惨痛教训、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大家都了然于胸,那四渡赤水的拍案称奇、勇夺泸定的果敢决绝、夹金山上的皑皑白雪、千里草滩的相互搀扶钩织成了我们对于长征最原始的记忆。

    而关于“长征”精神,我努力回忆自己看过的所有关于“长征”的书籍,却发现始终无法以一种单一的情愫去表明,用简简单单的几个词组来概括,抛去我们知道的“不畏万难,勇往直前”这样的总结,还有许多悄然无息的情感和精神也深深打动着我。试想:如果,没有毛尔盖地区,陈赓扬鞭策马两天两夜,为病毒性高烧中的周总理送来的冰袋,或许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便不能跟随大部队及时北上,这,应该被定义为一种“革命友谊”;如果,没有那个不穿棉衣被冻死的军需处长,没有那个每天只啃牛骨的“小鬼头”,或许,就没有更多战士活着走完长征的机会,这,应该被定义为一种“革命奉献”;如果,没有云南境内12位革命烈士,对于敌人“不当红军”这样无理要求的果断拒绝、英勇就义,或许就有更多如顾顺章一样的叛徒去危害革命,这,应该被定义为一种“革命信仰”;如果没有湘江血战时陈树湘师长的血战不退、坚挺后卫,没有飞夺泸定桥时13名勇士的视死如归,冲锋在前,或许长征的进程会更加凶险,难以捉摸,这,应该被定义为一种“革命力量”……

    今天,中华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,我们陕煤化集团也开始了追赶超越的艰苦跋涉。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坎坷,我们没有畏难,没有气馁,不等不靠不要,相互鼓励、相互扶持、坚定信念、团结力量,将“长征”精神更好的运用到了新的历史进程中。

    全国劳模赵伯壁,即使退休之后,依然心系矿山,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,她用自己的一生对“长征精神”进行了生动诠释;首席技师张玉和,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带出了一大批“能工巧匠”的徒弟,厚厚的备课书上满载的是对“长征”精神的点滴传承;还有那数以百万计的煤矿工人,他们洋溢青春,挥洒汗水,用钢铁般的身躯背负起了16亿中国人民对光与暖的诉求与渴望,将新时期的“长征”故事一次又一次上演!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责编:宁戈
如果说,那本《铁流两万五千里——长征》向我们描述的是历史不能抹去的一个个红军战士身影的挺拔伟岸;那么如今,新一代的煤矿工人也要向祖国和人民郑重承诺:“我们都是伟大长征的鑫鑫火种,誓要在追赶超越的进程中闪闪发光,熠熠璀璨!”